• 搜索
    搜新闻
  •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2023上海书展|打开上海这本大书,读懂城市变迁

    来源腾讯网时间:2023-08-18 06:10:48

    从过去到现在,上海城市发展的源源动力来自哪?如果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看城市变迁,会有哪些新的发现?如何吸引更多人读懂上海、爱上上海?阅读,正是感受上海城市精神的路径。2023上海书展期间渐入佳境,在上海书展打开上海这本大书,又有哪些新发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城市发展——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图书分享会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主编于海,绿城管理集团建筑专业总监、《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作者黄中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作者朱怡晨从社会空间角度解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空间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满意义。”于海提起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这句话。“‘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这套书即是按照社会空间的方法,去梳理、说明、研究上海,探索上海的这些场所是如何生成的,在生成过程中空间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 于海说。

    黄中浩谈到,老城厢空间形态的形成背后是社会事件的推动,老城厢空间发展的各个节点、具体细节,都包含了很多社会故事,老城厢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两者之间是互相契合的。从诞生至今,老城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与上海的江海关系和华洋关系有关,两者都涉及空间。上海海岸线不断东移,原来的中心青龙镇航运阻塞,导致城市中心变化到了如今黄浦江一带,这是老城厢发展的空间基础。”

    朱怡晨主要站在中观的尺度去看建筑和水岸的关系。“从2004年建筑师登琨艳改造苏州河边的仓库拿了联合国亚太遗产奖至今已有20年,上海的工业遗产保护从苏州河开始是引领全国的。”朱怡晨认为,20年来,上海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方式,从最开始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利用;到2005年至2010年在滨水公共绿地建设时,抢救性地保护下来几栋房子。再到现在开始出现将这些遗留下来的建筑融入到房地产或商业综合体的整体开发当中。“这三种模式可以涵盖当下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的几种代表性的方式。”

    “如今苏州河开放共享,从建筑走向空间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朱怡晨提及,苏州河步道的贯通也为苏州河水岸的共享和景观构建带来了新的机会,很多研学团体和组织沿着苏州河举行漫步活动,居民故事和社会空间事件由此而生,“共享提供了让我们去探索苏州河不同群体对于个人价值意义的可能性,也就是社会空间重构的可能性。”

    据介绍,“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以空间方法对上海的社会现实作历史性分析,研究主题聚焦上海,涵盖工人新村的兴衰、以岸线为场景的工业遗产改造和利用、老城厢的发展、社区商业的前世今生,力图勾连社会学和空间科学,使社会分析立于空间,让空间规划回归城市中的人。书系以历史(纪事)为经,以场所(社会空间)为纬,来书写当代上海的春秋。2019年至今,书系陆续出版了《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上海:从市镇到通商口岸1074-1858》《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5部作品。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手机qq怎么上传照片到相册